
在山区农村,常听老人说,“建房不建反弓水上”,否则会给家里带来灾祸。
相反,如果把房屋建在环抱水内,则家里诸事顺畅,会使家里富裕,且人才辈出。
这话从表面上看,好像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,让人难懂为什么民间会有这样的说法。

这里得介绍一下“反弓水”和“环抱水”两个名词。
所谓“反弓水”和,指古代用来射箭的弯弓摆放在地上,弓的弯背一面就是弓背,又称反弓,而对着弦的一面弯曲内,称为弓内。
而地表的流水,通常指河流、溪流、水渠等,形状像弯弓一样。同样的一条水流,如果在弯曲的弧形内建房,就被称为“环抱水”,而在弧形外建房,且正对着弧形,就叫做“反弓水”,又称“反背水”。
民间认为,如果在弯弓弧内建房,水环抱流过,这样的环境比较理想,如果在弯弓的弧内建房,是流水的反背处,这样的地方不太好,尽量不要在这样的地方建房。
现在很多人对民间的这种说法,无法理解。比如,现在穿越城市的河流,有很多是蜿蜒而过。两边河岸建筑,一边是反弓水,另一边就是环抱水,皆为繁华之地,甚至是寸土寸金之地。

因此,现在有很多人都怀疑这种说法的正确性。
前几天,我路过一个山里的村庄,看到今年夏初洪水冲毁的一座新建的房屋,仍然倒塌在小河岸边,我才真正领悟老话的含义。
这座房屋建在山里的河边,正是河流的反弓背上。
当时,这户人家选址时,时里的老人就劝诫过,说这样的地方是河流的反弓背,不宜建房。村里的年轻人认为,老话是迷信,不可信。建房的主人也这样认为。
这户人家三年前,将全家外出打工的积蓄数十万,全部投入到建房中。
前两年因雨季比较平稳,没有发生大的洪水,所发的洪水没有超出河床,房屋也就平安无事。

但是,今年六月上旬的一天,当地降水量比较大,河水漫过河堤,像脱缰的马向前冲去。
由于这座新建的房子建在河流的反弓背上,洪水由于惯性作用,直接冲击着房屋,由于冲击力很猛烈,房屋慢慢地就垮掉了。
而在这座房屋的对岸,同样也在差不多的水平线上建了几座房子,也被漫出河堤的洪水淹没了小部分。由于房屋建在河流的弯弓内,洪水没有冲击力,只是漫上来,退水后,房屋没有什么损伤。
这里要说明的是,当时我对这座房屋的损毁情况和地形拍了多张图片,房主看到我拍摄时,希望我不要将图片发出来。我尊重他的意见,不能做在伤口上撒盐的事。于是,就另配了与这个案例无关的图片。
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,这句民间老话,是先人的经验之谈,对建房选址有一定的参考作用。

这句老话,通常只适用于山区,平原地区,包括山区、盆地、高原等比较平坦的地方,未必就是这样。
这些地方,涨洪水,或者洪峰过境时,因地方比较平坦,农业水利建设或城市建设比较重视,修筑了厚实的防洪堤,可以困住洪水猛兽。再说,洪水到了这些地方,水的流速和冲击力相对来说,要平缓得多。
因此,不管是居住在反弓背,还是居住在环抱水内,抵御洪水的风险是一样的。
如果洪水超过了防洪堤设计的极限,洪水漫堤时,其为冲击和淹没的风险,就看哪边高,哪边低,或者说,哪边的河堤要坚固一些,哪边的河堤要脆弱一些。
防洪堤高的一边,或者河堤坚固的地段,风险要小一些,相反,风险就要大一些。

然而,山区则不同,正如《增广贤文》所说的,“易涨易退山溪水,易反易覆小人心”。山里的水,不管是河水还是溪水,涨得快,退得也快。
这种湍急的洪流,冲击力大。农村称这种洪水为“竹筒水”。所谓“竹筒水”,很多在农村的长大的人,小时候都玩过一种“竹筒水枪”,也称“竹筒水炮”的玩具。
竹筒的一端钻一个孔,另一端用一根棍棒包裹布,里面吸满水后,用力压,水就从前面的孔中射出,用力越大,射得越远。
河流和溪流的洪水也是一样,落差越大,洪水的冲击力就越大,冲击的惯性也就越大,破坏力极强。
农耕时代的农村,除了有大片耕地的地方建有防洪堤外,多数地方为天然的河道,最多也就在河两岸种密集的树木,用来减缓洪水冲出河道的速度。即使修筑了防洪堤,那时的传统建筑材料所建的河堤,并不是很牢固,容易被洪水冲垮。

溪河拐弯处的洪水,由于惯性的作用,往前直冲,正好冲击反弓岸的这边。如果洪水高出河道,就直接往反弓背的河岸冲出。这样建在反弓背的房屋,如果地势不高,或者所建房屋地基为土壤,房屋自然会被冲垮,甚至被洪水卷走。
相反,如果将房屋建在溪河的环抱处,洪水袭来时,一般没有多大的冲击力,最多也就是被漫上来的洪水淹没一部分,洪水消退去后,还可以恢复,损失要小得多。
当然,这句话的说法是相对山谷地势较宽的地方而言的,如果山谷较窄,山谷又比较长,地势又比较低,不管是包抱水,还是反弓水,这样的地方都不宜建房,否则会被山洪冲毁或冲垮。
正因为有这种自然灾害的风险,在“反弓水”处建房,成为山地建房的禁忌。民间风水习俗中将这一禁忌进一步拓展,不管建房,还是葬坟,也不管地势方面有没有安全风险,都被纳入到民俗禁忌之中,并衍生出一些迷信说法,从一种防御自然灾害的正确处置方法,演变为一种民间风俗。

总之,“建房不建反弓水上”,这话是山地民众的经验之谈,主要是为了防山洪及其他地质灾害,也是为建房住得安心,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至于这话在民俗中的演变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富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